2025-04-22
引言
無論是B2B還是 B2C行銷,社群平台都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場域。在高度碎片化、行動裝置優先的網路時代,社群平台的角色早已超越單純的社交功能,轉型為影響消費者認知、強化品牌互動、並驅動轉換的關鍵觸點。隨著用戶行為日益多元,不同年齡層與性別的使用者在平台選擇、內容偏好與互動模式上展現出鮮明差異,品牌唯有深入理解其行為輪廓,才能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溝通策略與媒體投放計畫。
多平台、高滲透率的社群媒體時代來臨,廣告也進入跨平台、全通路時代
根據統計,台灣超過2,300萬的網路用戶中,有83.3%會積極使用社群平台,且平均每日花超過2小時瀏覽內容,顯示多平台、高滲透率的社群媒體時代已經來臨。社群早已從曝光工具,進化為影響認知、促進互動、帶動轉換的關鍵接觸點。因此,數位廣告也隨之進入高度碎片化與行動優先,跨平台、全通路時代。
若要了解台灣社群媒體的受眾輪廓可以從性別、年齡、裝置切入
當品牌準備進行跨平台行銷時,理解不同族群在社群平台上的使用行為與偏好是制定有效策略的第一步。以下將從三個面向解析台灣網路使用者的輪廓及裝置使用習慣。透過這些資料,能協助品牌掌握「誰在用哪些平台」、「他們喜歡什麼內容」、「在哪些裝置上接觸最多資訊」,為後續的投放規劃打下精準的基礎。
年齡分布與行為特性
根據統計,不同年齡層的用戶在社群平台上有明顯的行為差異。熟齡族群的上網時間雖長,但使用平台較為集中,主要活動在 Facebook,偏好穩定、資訊量完整的內容形式,適合用於再行銷或維持社群關係。
性別結構與行為差異
在性別分布上,Instagram的女性使用者佔比較高,達 53.7%,特別適合美妝、穿搭、生活風格等以視覺呈現為主的品牌進行溝通與行銷。相較之下,Messenger的使用者性別分布趨近平均,適合用於客服對話、自動化訊息、活動通知等情境,強化顧客互動效率與品牌服務體驗。根據不同平台的性別結構與功能特性,品牌可進一步調整訊息內容與互動方式,提升溝通精準度與使用者體驗。
裝置使用習慣
台灣使用者上網裝置以手機為主,行動端使用比例遠高於桌機,這也直接影響使用者的內容瀏覽習慣。為了符合行動裝置的觀看體驗,品牌在廣告素材設計上應優先考慮直式畫面格式(9:16)與短影音形式。不論是社群平台內容投放,或是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等短影音廣告,都能更有效吸引滑手機時的注意力,提升互動率與觀看完成率。將創意內容針對手機行為做最佳化,已是提升廣告表現的基本條件。
結語 : 以使用者為核心,打造全通路社群媒體行銷策略,搶占市場商機
2025年台灣數位市場展現前所未有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品牌若想在資訊爆炸的社群洪流中脫穎而出,必須擺脫過往單一管道與素材操作的侷限,轉向以「使用者行為」為核心的策略投放思維。身為決策者,應跳脫平台操作細節,從策略分眾、平台強項、內容格式、資料回饋與預算配置等多面向系統性檢視現有投放方式。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整體行銷投資報酬率,真正達成「觸及對的人、說對的話、用對的方式」,在競爭激烈的數位戰場中搶佔先機,創造長期品牌價值與成效。
稻吉數位行銷團隊長期專注於協助企業規劃合適的行銷策略,其中當然也包含SEO與內容行銷。面對用戶行為快速變化與社群平台的多元發展,現在正是重新盤點行銷策略、強化全通路佈局的最佳時機,若你正在尋找專業夥伴,希望一起在這波搜尋變革中站穩腳步,歡迎與我們聊聊,開啟以使用者行為為核心的行銷新時代。
針對各大社群平台在使用行為、受眾結構與內容互動模式上的差異,下一篇分享將帶來更深入的系統分析與策略解構,協助品牌精準配置跨平台資源,優化內容與投放效益。
✨以上就是本次的分享,敬請期待下一篇分享!✨
參考資料:Digital 2025: Taiwan、X users, Stats, Data, and Trends for 2025、Digital 2025: top social platforms in 2025